读中国《黄帝内经》

代表着东方医学的最早期智慧,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借用“皇帝”IP成名的传世经典

《皇帝内经》以皇帝和其臣子岐伯、雷公等人对话的形式,阐述了疾病的原理和治疗原则,因此以“皇帝”命名。现有研究显示,该书并不是一部书,而是多部书的汇集,集结于战国时期,成型于西汉中期,而后又经历代医学家补充发挥,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黄帝内经》在流传过程中既有同时传世的时候,也有分别流传的情况。唐代王冰曾对《素问》部分进行整理补充;南宋史崧整理了《灵枢》定本,流传至今。 本书精华 ​ 该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素问》主要阐释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的治疗原则;《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经络肺腑等内容。《黄帝内经》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将养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提出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等方法,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道家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最为明显。道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源,天地万物都由气所生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黄帝内经》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将宝气、养气、调气作为养生和治病的根本要求。几乎在同一时期,古希腊的阿那克西美尼提出宇宙的基本元素是气。东西方的这种不谋而合,说明当时的人门已经开始脱离神性,思考构成宇宙的物质。 阴阳和谐是该书,也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岐伯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因此能长寿。“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说的是人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亦即道家的“道法自然”。这里说的“道”,就是阴阳,一切身体的不适都在于阴阳失调,违背了天地之道。 《素问》把人体的内脏器官也分出阴阳,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人的健康在于内脏的阴阳和谐,也在于人与自然的阴阳和谐。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本书价值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阴阳五行、脉象、经络、养生等学说,成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发展的理论源泉。同时,书中对阴阳、五行等概念的阐释,是对先秦时期哲学的重要发展。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的影响。书中治病求本、调和阴阳、因势利导等思想,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继承;有关“风”和“风病”的理论,被孙思邈《千金要方》充分吸收。实践方面,最早由《黄帝内经》记载的针刺,后来发展为针灸疗法。 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的现存最古老版本,一同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走进现实 为什么中医、中药好像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 中医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家、儒家思想均对其影响深远。在中医的传播过程中,一些传播者往往片面强调“道”和“阴阳”等哲学观点,使中医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中药多为复方,一副中药包含“君、臣、佐、使”四种成分,各成分之间相互配合,以实现最住疗效。这几种药是如何配合发挥功黄的呢?一副中药里面有几百、上千种物质,到底哪些发挥了作用?其作用机制到底是怎样的?由于缺乏临床数据支持,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中医药显得神秘而复杂。中医是前人实践的结果,有些为医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比如屠呦呦从中医药方入手,利用现代医学方法分析研究,提取了青蒿素,为人类治疗疟疾做出重大贡献。中医去神秘化,需要使用科学语言,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起来。2008年陈竺、陈赛娟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了一个临床治疗白血病很有效的中药复方一复方黄黛片的作用机制。此外,该小组还从分子层面揭示了础索抑制白血病的机理,其成果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这些研究对于为通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揭开中医药的神秘面纱有着重要意义。以上这种研究需要的人才资源和资金投入都很大,因此想要将所有中医药的微观机理都研究清楚,还任重道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黑马跨境 » 读中国《黄帝内经》

Related Articles

咨询黑马

contact

2221616630